在分布式系统开发过程中,资源竞争问题可谓是如影随形。想象一下,多个服务实例同时试图修改同一份数据,这时候就急需一种机制,来确保同一时刻仅有一个实例能够进行操作,而这,就是分布式锁的关键所在。
背景介绍
身处分布式架构的环境里,不同服务器节点常常会并发访问共享资源。以往传统的单机锁机制,像 Java 中的 synchronized 关键字,在分布式场景下便显得力不从心。这是因为各个节点处在不同内存空间,彼此间无法感知对方的锁状态。而 Redis,作为一款应用广泛的分布式缓存数据库,凭借其诸多特性,为我们实现分布式锁提供了可能。Redis 拥有高可用性、高性能以及丰富的数据结构等优势,使其成为实现分布式锁的不二之选。
解决方案
使用 SETNX 命令
SETNX(SET if Not eXists)是 Redis 的一条原子性命令。当执行 SETNX key value 时,如果对应的 key 不存在,那么设置操作会成功并返回 1;要是 key 已存在,设置操作则不会执行,返回 0。基于此特性,我们便能实现分布式锁。
示例代码(以 Python 和 Redis - py 库为例):
import redis
r = redis.Redis(host='localhost', port=6379, db=0)
lock_key = "distributed_lock"
lock_value = "unique_value"
if r.setnx(lock_key, lock_value):
try:
# 这里写需要加锁执行的业务逻辑
print("获取到锁,执行任务")
finally:
r.delete(lock_key)
else:
print("未能获取到锁")
设置锁的过期时间
单纯依靠 SETNX 命令还不够完善,倘若获取锁的节点突然崩溃,又未主动释放锁,那这把锁就会一直存在,致使其他节点永远无法获取。因此,给锁设置过期时间很有必要。在 Redis 中,可通过 SET key value EX seconds 命令来设置 key 的过期时间。
示例代码修改如下:
import redis
r = redis.Redis(host='localhost', port=6379, db=0)
lock_key = "distributed_lock"
lock_value = "unique_value"
if r.set(lock_key, lock_value, ex=10, nx=True):
try:
# 这里写需要加锁执行的业务逻辑
print("获取到锁,执行任务")
finally:
r.delete(lock_key)
else:
print("未能获取到锁")
解决锁的误删问题
设想节点 A 获取到锁,并设置了 10 秒的过期时间。然而在执行任务时,因某些因素导致任务执行时长超过 10 秒,锁自动过期被释放。此时节点 B 获取到锁,而节点 A 执行完任务准备释放锁时,就可能误删节点 B 的锁。为化解这一问题,设置锁时,可给锁值赋予一个唯一标识,释放锁前,先判断锁值是否为自己所设。
示例代码进一步修改:
import redis
import uuid
r = redis.Redis(host='localhost', port=6379, db=0)
lock_key = "distributed_lock"
lock_value = str(uuid.uuid4())
if r.set(lock_key, lock_value, ex=10, nx=True):
try:
# 这里写需要加锁执行的业务逻辑
print("获取到锁,执行任务")
finally:
if r.get(lock_key) == lock_value.encode('utf-8'):
r.delete(lock_key)
else:
print("未能获取到锁")
总结
借助 Redis 实现分布式锁,能有效应对分布式系统中的资源竞争难题。但在实际运用中,诸如锁的获取与释放的原子性、锁的过期时间设置、避免锁的误删等各类潜在情况,都需要我们仔细考量。广大开发人员们,在使用 Redis 实现分布式锁的过程里,你们是否还碰到过其他问题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,让我们一同探索,怎样更好地运用 Redis,为分布式系统筑牢坚实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