泽兴芝士网

一站式 IT 编程学习资源平台

女医明妃眼光不错,朱祁镇就是个好皇帝

热播剧集《女医明妃传》,霍建华饰演朱祁镇

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,与凶悍的北元敌人战斗,与权臣巨奸战斗;是光荣的一生,为国家出生入死,虽身陷敌营,仍保持尊严;是跌宕起伏的一生,虽有过暂时黑暗,但凭着毅力挺了过来,到了晚年拨乱反正,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。

文/唐元鹏

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

明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中秋节,明英宗朱祁镇的天子之怒,带来了“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”——土木堡一战,大明京师精锐二十万灰飞烟灭。朱祁镇这次出征成为了这位皇帝生平最大的污点,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明朝国势的转折点,大明从此由盛而衰。

这么大一口黑锅背在朱祁镇身上,如果他泉下有知,无论如何也没法吞得下这口气。大明朝在朱祁镇死后存在了180年,历经10个皇帝,怎么看这个“衰”字也轮不到他头上。

没办法,历史往往只以成败论英雄,在一场由朱祁镇亲征而引发的军事灾难中,他成了被俘虏的皇帝,这就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。如果将这一劫从他的人生中抽离,明英宗朱祁镇无论怎么看,都正经是一位明君。

明英宗朱祁镇像

天子亲征难道有问题吗?

从古到今,天子亲征都是一个两难命题,历史上几乎所有英明神武的君王都亲征过,文王伐商亲征;晋文图霸亲征;唐宗平定天下亲征;宋祖抵御契丹还是亲征。到了朱祁镇的祖宗,从朱元璋到朱棣,再到朱瞻基,哪个没有亲自披挂上阵过?惟一没有亲征的就是朱祁镇的皇叔祖朱允炆,结果便丢了帝位。

但另一边,亲征又经常被反对,认为皇帝为国本,不宜轻出。所有亲征失败的皇帝,都是因为没听文武百官的忠言。

那么对于朱祁镇而言,正统十四年夏天的那次亲征,到底是不是轻出,是不是一场没有必要的征伐?

朱祁镇亲征

对土木堡之变,朱祁镇背负了这几点指控。

一般而言,史家常说,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,而将五十万明军精锐带入绝地。五十万啊,这是怎样一个庞大的数字?但这并非实情,京卫不可能倾巢而出,跟随朱祁镇出征的人数20万是上限。

第二条对朱祁镇很严重的指控是,准备不足,贸然出征,以至于败亡土木堡。事实上真的如此吗?

《明史》记载,“六月甲子,修省,诏河南、山西班军番休者尽赴大同、宣府。乙丑,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。己巳,赦天下。戊寅,平乡伯陈怀,驸马都尉井源,都督王贵、吴克勤,太监林寿,分练京军于大同、宣府,备瓦剌。”

由此可见,朱祁镇以及王振不但不是完全不知兵、祸国殃民的决策者,而且早在亲征前一个月就已经派出包括诸多将领、勋臣统帅的大批兵马,北上宣大备战,其中包括京军和外地的班军。

这说明,以朱祁镇为首的决策者对边祸有着深刻的认识,并有充分的准备,早就进行战争动员了。

第三个问题是后勤,说军粮供给没跟上,造成大军溃败,朱祁镇要负责。但事实依然不是这样的,要么是下面的官员尸位素餐或贪污腐败,沿路粮仓中根本没有粮食;要么就是关于亲征大军饿死人的说法是文官杜撰。文人胡说。无论哪条都不是皇帝的责任。

最后一条,史称王振因为要等自己一千多辆装载私人财物的车辆,就擅自下令在距离怀来20里的土木堡扎营,这也成为明军败绩的某个重要原因。但这仍然不是事实,王振不可能有一千多辆装载私人物品的车辆在后缓行,因为8月13日这天,御驾亲征的大军已经被瓦剌骑兵追得屁股冒烟了,哪来的一千辆装载财物的大车?

就这样,朱祁镇怀着一颗报国杀敌的雄心进入了战场,却因为文臣武将的无能,一步步走向了土木堡绝地。

明军溃败

但即使被俘,朱祁镇仍然保持了应有的气节。1449年农历八月十五,也就是中秋节的下午,瓦剌的骑兵四处追杀着崩溃的败军,文武大臣们已经星散,那位最亲近的王振先生也音信全无。朱祁镇神情落寞,长叹一口气,跳下马整理一下身上的衣甲,面朝南方,腰杆挺直,盘膝而坐,保持着大明天子最后的体面。

从被俘到复辟

朱祁镇被俘后,朱祁钰当了皇帝,就如南宋高宗似的,当然不希望哥哥回来,之后双方和谈多次,朱祁钰绝口不提迎回哥哥的事。倒是也先(瓦剌的头子)着急了,多次派使臣去北京求着大明:“行行好,给个台阶吧,把你们皇帝迎回去吧。”谁知道弟弟朱祁钰就是拖着不办。

朱祁镇弟弟,景泰帝朱祁钰

最后还是朱祁镇顾全大局,他写下避位诏书,明禁群臣迎驾,一切礼仪从简。朱祁钰安心了,朱祁镇怀着满腔的愤懑回到了京城,被安置在南宫,他的战俘岁月结束了,但囚犯生涯仍在继续。

历来皇位争夺是没有亲情可讲的,兄弟相残、父子相攻的事就如家常便饭。朱祁镇被请到南宫之后,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对他处处小心提防。朱祁镇刚入南宫,景泰帝就命靖远伯王骥为守备,名曰守备实则看押。

高墙之内朱祁镇的生活过得相当悲催,一些旧臣想给朱祁镇过生日,景泰帝不允许;过年时,百官想去看看朱祁镇,还是不许;叔叔荆王朱瞻堈想看他,依然不许。

3年后,太子朱见济病死了,景泰帝就这一个儿子,于是有大臣上表请他复立朱见深,以正国本。死了儿子的景泰帝何等悲痛啊:你丫找不痛快啊,不识相的下狱的下狱,流放的流放,此事休提,老子还年轻,谁知道日后有没有儿子?

就这么到了景泰八年的元月,景泰帝朱祁钰病了,而且病得很厉害。徐有贞等一帮文武官员谋划拥立朱祁镇,首先派人沟通南宫。朱祁镇坐困愁城,朝不保夕,现在一把翻本的机会来了,还犹豫什么?朱祁镇立刻答应,然后一场堪比大片的夺门之变上演了。

徐有贞以边地有警报为名,让石亨率1000从长安门进了京城,大伙直奔南宫。负责看守的王骥也入了伙,但宫门的锁灌了铅打不开,这里费了点周折,众人费了老劲才破墙而入。

朱祁镇看他们来了,装模作样问了两句,便在“忠臣们”的扶掖下上了辇车。众人簇拥着他直奔大内,下面一切事就看朱祁镇了。守卫紫禁城的门卫喝问,来者何人,朱祁镇上前回答:“我是太上皇,赶紧开门。”门卫搞不明白怎么回事,哪敢抵御?

直到众人将朱祁镇送到奉天殿,宫中宿卫才反应过来,开始抵抗。又是朱祁镇站在大殿之上,一声暴喝,真是虎倒雄风在,宫中宿卫打谁也不敢打他啊,抵抗力量遂告瓦解。

所谓千破万破唯快不破,此番复辟,兵贵神速,政变队伍在任何一关都没拖延,特别是冲进紫禁城和瓦解宿卫抵抗时,朱祁镇表现出天子的淡定与威仪,也是大事成败的关键。朱祁镇终于坐回了奉天殿那张熟悉的龙椅上,一个朝不保夕的逊位皇帝成功逆袭了。

天蒙蒙亮,当百官上朝的时候,才知道今天他们要拜的是朱祁镇。生米做成熟饭了,百官跪倒一片山呼万岁。这段故事是为夺门之变,朱祁镇成为了大明朝惟一当过两朝天子的皇帝。

朱祁镇重登大宝

盖棺定论——朱祁镇是个好皇帝

天顺八年(朱祁镇第二个年号)新年的爆竹声仍然鸣响,百姓忙着祭祖迎新,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平日太平光景,兴兵犯境的也先早已去世,北元再度陷入混乱之中,不可能再对大明产生威胁。除了西南仍有小规模的瑶民动乱,帝国基本上海晏河清,国库充盈。

朱祁镇还平定了石亨、曹吉祥等拥立功臣的叛乱,将夺门之变后一度混乱的朝纲重新整肃一清,除了对王振不离不弃之外,官场也清风拂来,朝堂之上李贤、彭时、商雒等皆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能臣,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?

但此时的朱祁镇却躺在龙床上起不来了。虽然年仅38岁,但朱祁镇自知时日无多,他叫来太监牛玉,为他起草遗诏:第一,太子朱见深在他死后继位,不用守孝三年,在百日之内成婚;第二给所有后妃确定名分,免于日后宫中争位;第三,废除后妃殉葬之制;第四,安排陪葬的器具物品。

李贤领阁臣看后,老泪纵横:“别的不说,单停止殉葬一事,就已经是古今盛德了。”

正月十七日,一生坎坷的朱祁镇永远闭上了眼睛,整个帝国陷入哀恸之中。

明英宗朱祁镇(1427年11月29日-1464年2月23日),谥号全称为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,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。

《明史》里说:“前后在位二十四年,无甚稗政(坏的政绩)。至于上恭让后谥,释建庶人之系,罢宫妃殉葬,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。”

朱祁镇的一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,与凶悍的北元敌人战斗,与拥立他复辟的权臣巨奸战斗;他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,他为国家出生入死,虽身陷敌营,仍保持尊严,没有向敌人屈膝投降;他的一生还是跌宕起伏的一生,虽然走过弯路,虽然有过暂时的黑暗,但他凭着自己的毅力挺了过来,到了晚年拨乱反正,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。

新周猫也开公号啦!

↓↓扔罐罐请戳这里↓↓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